(以上几图都来源于松浦弥太郎的flickr相册,从这样的摄影似乎也能看出,松浦定是个内心温暖的大叔呢。期待着他的《最糟也最棒的书店》的简体版问世。)
今天上午,在一本旧的《城市画报》里看到了一篇关于松浦弥太郎的访谈(《开着大篷车卖书的和式老嬉皮》,作者F VISA),里面很多对话是很有意思的。
可能记者最想从他嘴里问出的,是经营一家很棒的独立书店究竟有什么诀窍吧。而从松浦的回答里,似乎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:做一个好的书店,就跟做一个好的邻居大叔一样。要爱干净、乐于助人、为他人着想,并且专注于修炼一项手艺(只一项就好!),这样等到别人有需要的时候自己就可以马上去帮助人家。
我觉得,在社会上做事情、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的过程,虽然跟兴趣、成就感还有薪水等等都很有关系,但其实归根到底,最重要的还是在这个过程中懂得如何去做一个好的人吧。去欣赏那些好人,然后自己也去做一个好人。如果大家都能这样,这样的世界,就会是个很好的世界了。
1.问:为了让顾客感觉舒适并喜欢这里,您最关心、最注意的是什么呢?
答:只有一个,干净。我们买的是二手书和古董书,旧书店的干净是最要紧的。
我们卖的主要是随笔集。小说和时代的关系特别密切,小说最好是在作家写出来的那个时代里看,这是我的想法。随笔就不一样,随笔的内容是作者亲自体验的事情,真正发生的事实。任何时代的读者都会有新鲜感,也可以说在哪个时代看都有用。
2.书店是什么人都可以进来的。不一定要买书,我们也不想选客人,“这样的人很欢迎,那样的人最好别来,小孩禁入……”不会这样想的。我们很希望大家有了问题就进来问问我们,不一定和书有关。换句话说,我很喜欢cow books能成为社区的key stastion或集会所。这里一带晚上人少,所以我们打烊后也会留着灯。这样,这条路上就有了安全感。现在在东京,说到key station,大家只能想到便利店。这样就太没意思了。
刚才我说过的,书店的存在意义不只是卖书。最重要的是跟周围的人产生关联,努力成为社区所需要的一份子,让自身具有社会性。书店占着这块场地,我们希望对大家有用。具体来讲,可能是店员的微笑、打扫、给别人的帮助等等的hospitality。
我们偶尔也会帮助咖啡店、医院等地方选配图书,帮他们布置自己的书架。但只是帮帮忙而已,不会太宣传是我们做的。那边角落里有个盒子,是个book crossing(图书漂流),是全世界的活动,理想是把全世界变成很大很大的书店。我是在洛杉矶那里遇到的。
3.讲(2009年环境的变化)么,首先是新媒体的影响很大。大家不太会从书籍吸收知识了。想知道什么,上网更方便。出版社也受了影响,弄得只愿 出“能卖出去的书”。以前不一样,人家想到出书,首先因为自己确实有某种东西想传达给别人,这个冲动是做书的源头。这样的书是真的有意思。20年前这样的书是很多的,也可以说那是更自由的出版时代。现在的书,内容很大众化,谁都容易看完。我想,这样的倾向以后会更明显。以后消息和知识的来源将以网络为主,这是必然的。
让人遗憾的是,以前到处都有的小型独立书店快速消失。书店原来和卖鱼或卖蔬菜的店一样,很有个性的。店主对自家的每样东西都很了解,哪里来的、怎么吃的,同时也很重视和顾客以及社区的关系。但现在的书店就不一样,书店和出版社之间发行商影响力越来越大。书店只是照单接受发行商搬过来的书,往那里一摆。这样书店的个性越来越不明显了。相应地,书店的地域特色、包括和附近居民的沟通也越来越少了。
4.问:cow books目前有没有和其他书店合作呢?比如,库存盘点、信息共享等?
答:没有。但是,我们大概了解其他书店的特色和特长。若我们的客人找的东西在别家,我们会介绍那些店的。
5.问:最后我想请问您一下,作为一个书店经营者,您在日常生活当中注意的事情是什么呢?会不会是关注某个媒体,尽量与出版社的人见面?
答:嗯……(沉吟了几秒)。守约、对人热情、保持干净,其实蛮简单的。
城市画报No.248,p32-33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